- 佛法講緣起,一切事物都必須因緣和合才能成就。要成就好事,就要具足善緣,緣不是等待而來的,必須要自己去努力、創造、開發,所以說「未成佛道,先結人緣」。
- 日常生活當中,我們的六根時時刻刻都在跟外境接觸,遇到順境,容易產生貪愛,所以要時時返照、反省檢討自己的心念。煩惱一起,很快就能察覺,把煩惱轉過來,保持當下這念心常在定慧當中。
- 所謂「敬人者,人恆敬之;愛人者,人恆愛之」,慈悲心能泯除人我、化解對立。修行人更應該養成慈悲心,如經云:「等念冤親,不念舊惡,不憎惡人」,要心量廣大,行菩薩道,普度一切衆生。
- 凡夫眾生不但有習氣,而且言行舉止也經常有過失,所以不但要戒除習氣,還要改正一切不良的行為。行為怎麽改?就是要持戒,持一條戒就能改變一個習氣:改正一個惡習,就解脫一個煩惱;煩惱戒除,道就會現前。
- 隨喜讚歎,一方面可以去除自己的嫉妒心,另一方面則能成就大功德,受施者、能施者和助施者,都能分享很大的功德和福報。
- 修行沒有別的,就是生處轉熟、熟處轉生。把過去的妄想、是非慢慢看淡,打坐、誦經等修行的方法要慢慢熟悉,發長遠心,慢慢練習,先苦後甜,這就是最好的理路。
- 菩提之道一方面要有福德,一方面要有智慧。福德就是善法,修了善法而不執著善法、修了慈悲而不執著慈悲,無我相、無人相,這就是智慧。有了智慧,菩提心就現前。
- 布施,能夠去除自己的慳貪、瞋恚,消業障、增福慧,對方得到我們的幫助,能夠度過困難,乃至得以聽聞佛法、去除煩惱。所以,布施法門即能自利、又能利他、又能莊嚴菩提之道。
- 我們做事要「真」,做學問也要「真」,修福報也要「真」,聽經聞法、靜坐禪修都要認真,能夠把這些道理運用到日常生活、運用到修行,真正就是福慧雙修。
- 所謂「靜則一念不生,動則萬善圓彰」,要堅住正念,心無善念不起,口無善言不說,身無善事不行,靜也靜得,動也動得,修善而不執著善,回歸無念。相信這個道理,具足信心,這一生修行絕對不會退轉。
- 要避免未來的惡果,就要知道因緣果報的道理,知道是善,就積極去做;知道是非,就要馬上改過。了解這個道理了,不憂愁煩惱、不患得患失、不起惡念,心當中一片光明,身體就會健康。
- 禪宗祖師說要「站得住、站得長」,「站得住」就是悟到一念不生,自己在悟境中找到一個落腳處,不管在順境或逆境,都能保持這種心境;「站得長」就必須經常薰修,繼續安住在無生的境界,這才是功夫。
- 佛法告訴我們,心就是法界,心黑暗,整個法界都黑暗。善與惡都在這念心,只要念頭一轉、心燈一照,過去幾十年、幾百年、幾千年的黑暗立刻消失得無影無蹤。
- 修行學佛必須要發長遠心,修六波羅蜜乃至八萬四千法門,持續不斷地努力,才能有所成就。假使沒有長遠心、精進心,一曝十寒,無論做什麼事情都不會成功。
- 讚歎,能夠滅除我們的口過;隨喜,能夠去除我們的嫉妒心。假使每個人都能淨守口業,多觀察、學習別人的優點,多稱讚他人的長處,常行布施、愛語,這個社會就能充滿和諧。
- 富貴莫若知足,不知足的人,雖然很富有,卻始終在苦惱當中;知足的人,時時刻刻心都能安然自在,這就是真正的富貴。
- 中道,就是指這念心達到禪的境界,雖然不可說,但一說出來就恰到好處;雖然不可思,卻是無思而得,信手拈來無不是道,這就是禪的妙用
- 修行就是要自我檢討,不去計較別人的過失、不評判別人的是非:假使自己受到他人的誹謗,也不要惱怒、抱怨,所謂「謠言止於智者」,時間一久,終會有水落石出的一天。
- 禪定的道理,就是要經常保持這念覺性存在,人在哪裡,心就在哪裡;為人處世更要做到「靜坐常思己過,閒談莫論人非」,隨時檢討自己的過失,有過失就要馬上改過。
- 信心與智慧兼備,就是正信,如同鳥有了翅膀,可以從生死的此岸飛到涅槃的彼岸,從黑暗飛到光明。
- 所謂「小不忍則亂大謀」、「能忍自安」,對於修行來說,「忍」更是重要。日常生活中,時時刻刻都有順境、逆境,要用「忍」字來觀照,這樣就會有所進步。
- 起心動念這一念心,一個是「客」,一個是「主」。「客」是指我們的妄想,像空中的灰塵一樣,始終是來來往往的,來也好、去也好;而能知道妄想的這念心,像虛空一樣,始終是寂然不動的主人。
- 想要修道,先要悟道,悟道這念心,行住坐臥、動靜閒忙都能作主。有了煩惱就要化要,煩惱慢慢化除,菩提心、清淨心就能現前。
- 「萬里途程,不離初步」,離開這念心,哪裡還有第二念心?一個是迷,一個是悟,都在當下這念心。
- 「一年之計在於春,一日之計在於晨,一生之計在於勤」,凡事都要經過一番努力才能有所成就,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。不只要努力,還要找對方向,不要走錯路,走遠路。
- 修行學佛,首先要學習「放下」—放下一切煩惱、執著。放下了以後,我們的心就能得自在。得自在,就是解脫
- 修行人要往內照,時時刻刻看自己的心念,是善念?是惡念?是雜念?是無念?反省自己還有多少習氣、過失要去除:有了過失,馬上就要知慚知愧
- 要改變命運,必須從「因」上努力,而不是從「果」上去追求。佛法中所說的因果,就是告訴我們,一切要靠自己去努力。知命則能立命,明白這些道理,就能了解命運,創造命運。
- 福報,是由廣修善法、廣結善緣而來的。假使知道自己過去修的福報不夠,現在努力地廣結善緣、廣積福德資糧,就能遇難呈祥、逢凶化吉,重新開創出一番天地。
- 禪宗祖師說:「喜風吹不動,瞋風吹不生。」觀一切都是因緣、都是假相,心不隨外境所轉,當下這念心就有定力、就有智慧,就得解脫、得自在。
- 「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」,起了惡念,當下照破;造了惡業,馬上停止,改過向善,發願不再重蹈覆轍,人生步步都是光明,最後必能得到究竟解脫。
- 修行不是言教,但是也不離開言教。假使離開言教,就容易走錯路、容易錯認消息;心裡起了煩惱,藉由研讀經典或聽聞佛法,端正知見,心安住下來,煩惱馬上就轉過來了。這念心不染著,人家讚歎你不要歡喜,人家毀謗你也不要煩惱,不貪不愛,不取不捨,這念菩提心始終都在,這就是真正的菩薩行。
- 真正契悟到這念心,時時刻刻安住,就是最高的懺悔,無論什麼罪業,統統懺悔得乾乾淨淨,這就是「千年暗室,一燈即破」。
- 悟,就是悟到本心,一切都是現成的。修,是對治,要修而無修。無論動、靜,順境、逆境,白天、晚上,都要用功,都能夠修行。
- 這念心不染著,人家讚歎你不要歡喜,人家毀謗你也不要煩惱,不貪不愛,不取不捨,這念菩提心始終都在,這就是真正的菩薩行。
- 經常檢討、反省、改過,要有慈悲心、恭敬心、忍辱心、和合心,凡事退後一步,海闊天空,這就是真正地莊嚴自己,日日是好日,時時是好時,東西南北,無往不利。
- 經云:「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」,佛法就在日常生活上,面對任何境界都要作主,時時刻刻覺察、覺照、覺悟。
- 所謂「念佛有個自性佛,誦經有卷無字經」,念佛和誦經都是在對治我們的煩惱、無明。最重要的是要明白自心當中有卷無字經—本具的覺性。
- 靜坐,要沉澱這念心,不落昏沉、不打妄想。這念覺心念念分明,看到好的,不歡喜;看到恐怖的境界,不理它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只保持這個覺性,不著有、無兩邊。
- 這念心不生分別,保持不動,要清楚、要明白。不動就是定,清楚明白就是慧,定慧不二的這念心就是無上菩提心。
- 要堅住這念心,不要讓它跑掉了,不要想過去、不要想現在、不要想未來。過去的已經過去了,再想也沒有用;未來的事情還沒到,也是妄想;想現在的事,這個心又成了生滅。
- 做人做事要知進知退,假使該進的時候不進,就坐失良機; 該退時不退,就自取其辱。要了解什麼時節該進、什麼時節該退,就要靠智慧去掌握。
- 佛法以人為根本,人以心為根本,心以覺悟為根本,要掌握這三者;掌握住了,無論是人生也好,做任何事情也好,這一生就不會空虛、不會煩惱,找到了人生的方向。
- 念佛即是念自性,透過念佛號來啟發心當中的自性佛,就是念佛的真正意義。
- 我們心當中也有一卷無字真經,藉由持誦有形有相的經典,以啟發我們的自性經典,如此親得自家珍寶,對於佛法就真正達到深信不疑。
- 學佛的目的,就是使我們的心在境界當中不受影響,仍能保持平定、寧靜。
- 一個人若缺乏定力與智慧,隨境界而動,心生煩惱,常會看不清楚事情的真相。所以必須修習禪定,有了禪定,便能時時作主,具有知進退、知取捨的智慧。
- 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根往內收攝,不再對外攀緣,妄想分別少了,自然能與清淨的自性相應。
- 學習佛法,首先透過「初信」;慢慢建立正確的知見,即是「正信」;有了正信,透過確實履踐便能達到「深信」,就不會退失菩提心。
- 人格完整是最大的福報,心靈淨化是最高的智慧。本著福德和智慧來做人做事、學習,無論事業、功德、道業都能成就。
- 只要一步步地落實修行,時時福慧雙修、定慧等持、悲智雙用,就能和佛陀一樣,萬德莊嚴,福德、禪定、智慧都達到最圓滿的境界。
- 經云:「修行不發菩提心,猶如耕田不下種。」諸佛菩薩以大悲心為根本,因大悲心而生菩提心,因菩提心而成正覺,所以修行首先就是要培養慈悲心。
- 保持覺性的存在,才能有智慧、定力,隨處作主。
- 修行不可始終往外馳求,要反求自心是否不起煩惱,時時要有慈悲心,待人以寬,克己以嚴,經常檢討反省。
- 大慈悲心就是佛心,佛法的精神就是慈悲與平等。要想達到慈悲、平等的心,第一要不殺生,第二要救生,第三要吃素;能夠做到,慈悲心就會現前。
- 修行學佛就是要向佛學習,學佛清淨的身、口、意。達到最高、最圓滿的標準,就能成就佛的慈悲、智慧、定力。
-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,因此,我們除了愛護自己的生命,也要尊重眾生的生命。
- 朝山是身心精進的行門;身是五體投地、三步一拜,口在念佛,心也在念佛。身口意三業精進就能消業、轉業,福慧增長,處處吉祥。
- 菩薩不是一種形相,而是利益眾生的清淨心念。
- 這念心能夠作主,日常生活所作所為,就能恰如其分。
- 以慈悲、平等、恭敬心對待每一個人,使眾生同霑法喜與光明,就是菩薩行。
- 知足、平靜、清明的這念心,便是真富貴。
- 能夠看得破、放得下,心就能得到安定。
- 把慈悲心擴展到每一個因緣,運用到每一位眾生身上,就是菩薩行。
- 透過禪修,契悟自己的本心本性,生命就具足無量的壽命、光明與智慧,超越了無常與生死。
- 將心中的煩惱化除,當下就是菩提。
- 對人恭敬,能提升心境;人與人之間也能和諧相處。
- 慈悲心養成了,心當中就是一片和氣與光明。
- 修行要耐得住寂寞,這念心養成了寂然,就是菩提、就是涅槃。古德說:「風流得意之事,過後輒生悲涼;寂寞清真之境,愈久趣味還增。」
- 「心安茅屋穩,性定菜根香。」如果能將這念攀緣的心收回來,安住在自己的本心本性上,心自然能安、能靜。
- 「菩薩畏因,眾生畏果。」做事必須腳踏實地,只問耕耘不問收穫,從因上去努力,則一定會成功;反之,好高騖遠則不易成就。
- 我們應該要追求一種心靈上的生活,心靈得到滿足,心靈得到平靜,才是我們人生真正的一種幸福,一種財富,一種快樂。
- 這念心不生,當下這個心就是不滅,不作垢想、不作淨想,不作得想、不作失想,這念心法爾如是,所以「一法不立萬法生」,就是實相。
- 所謂的「無念」並不是糊里糊塗,也不是像石頭般毫無知覺,而是心裡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的,沒有一點不清淨的妄念。
- 任何一件痛苦或煩惱的事情,只要透過智慧清楚地認識與觀察,並將「痛苦、煩惱」的觀念轉換成快樂、自在與安詳,則「煩惱」與「快樂」其實也是在一念之間而已。
- 古語說道:「塞翁失馬,焉知非福。」眼前的壞事情,並不一定就是壞事。懂得這個道理,凡事只要沈得住氣,就有可能改變自己的命運。
- 隨時檢討自己有沒有過失和不好的地方,有的話就要馬上改過,並且經常去除心中的垃圾──煩惱、無明等,讓我們的心清淨得像一面鏡子、一潭止水。
- 智慧德相是人人都有的本心本性,只要不打妄想、不執著,當下便能契入心性,因為心性本具、一切現成,這是釋尊於菩提樹下所悟的真理。
- 有情、無情皆是緣起性空,所謂「緣聚則有,緣去歸空」,沒有因緣和合,就沒有一切法與現象。
- 不論得意、失意,好境界、壞境界,這念心都要絲毫不動,隨時保持平常心、智慧心。平常心是如如不動,智慧心是了了分明。
- 佛法中有八萬四千法門,就如同八萬四千支鑰匙;我們每個人的心都被塵勞封鎖了,所以用八萬四千支鑰匙將心門打開。
- 世上一切形形色色都離不開生滅,修行學佛,就是要在生滅當中找不生不滅的道理,在所有生滅的萬法中,唯有心性才是不生不滅。。
- 有智慧的人,就能照破愚癡黑暗。所謂「千年暗室,一燈即破」,不是以電燈來照破黑暗,而是以智慧之燈照破愚癡迷惘。智慧之燈,就是「師父說法,諸位聽法」這念心,這念心要安住正念、如如不動、了了常知。
開山祖師法語節錄
Posted on